我国虽然是世界锑资源大国,但是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出口的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极少,而后备资源储量又在逐步减少,企业越来越多地依赖原料进口,这些都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及环保等要素成本逐步上升,我国锑产品的比较优势也被削弱,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出口秩序混乱、走私猖獗等,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必须从资源、生产、出口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产业,为生产和出口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并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采,帮助企业逐步走出困境,使我国锑行业走上绿色、创新、高端发展之路。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大勘查投入、提高资源保障程度。过去20年,由于持续大量地开采、出口,我国锑矿资源后备储量大幅度减少,资源优势正在减弱。为保障锑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锑矿勘查的投入,包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产勘查,探索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资探矿模式(即PPP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新方法、新思路、新理论来寻求新的锑矿资源,不仅要注重新矿床的勘查,也要对已知矿床进行深部探矿和外围探矿,还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去参与锑矿的勘探开发,为我国锑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控制生产规模、实施保护性开采。上世纪90年代,我国锑矿产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无序扩张状态,大量资源廉价流向海外。这其中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误区,包括对锑矿的稀缺性和重要战略价值都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实际上,锑矿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可持续利用才是它最优的耗竭方式,这就需要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最高效地实现它的价值。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锑矿应当长期采取保护性开采的策略,严格把控上游开采的准入门槛,控制生产总量,强化部门监管职责。对于不合理的开采和未达到国家标准的企业,坚决关停整顿,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要积极运用资源税、环境税等WTO规则允许的调控手段,通过提高税率、增加成本压制采矿投资冲动,控制锑矿生产的盲目扩张。
加快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长期以来,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一直是困扰我国锑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它不仅使我国的产品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也造成行业出口低价竞销、经营秩序混乱、在国际市场缺乏话语权等问题。要改变这种零、散、乱的局面,就必须加快行业整合,通过兼并重组建立起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并要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支持高附加值、高精尖产品的开发。建议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改革冶炼工艺,对开发深加工产品的企业在设备和资金上给予援助,对深加工产品出口给予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扩大锑产品应用领域、以消费升级带动生产加工水平的提高。我国锑消费市场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末年消费量只有1.2万~1.5万吨,真正较快速地发展也就在最近十年。锑主要用来做阻燃剂,在美日等发达国家,锑在阻燃剂市场的应用高达80%~90%,而中国只有5%左右,市场极为狭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锑加工企业始终缺乏延伸产业链、生产阻燃剂的动力,只停留在初加工的水平。因此,加快阻燃剂立法、培育应用市场,扩大锑产品在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也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深加工产品的重要途径。只有让企业看到可以预期的市场和经济效益,才能激发它的创新动能,由此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严厉打击出口走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未锻轧锑走私由来已久,一直是我国锑行业的一颗毒瘤,国家多次采取专项打击行动仍屡禁不止。它不仅造成大量锑资源流失,使国家蒙受巨大税收损失,还严重影响了国内锑品贸易的正常秩序,使正规渠道出口的锑锭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各级政府应重视解决锑锭走私问题,不仅要加强海关监管,还要通过调整锑品出口的相关政策,如出口关税税率,从源头上削弱走私行为的利益空间。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国内市场的整顿,规范市场行为,对所有非法开采、生产超标、逃税、污染环境等行为,一律予以严厉惩治。
采取扶持性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最近两年,全球锑市场低迷,需求萎缩,供应过剩,国内锑行业整体运行艰难,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企业濒临破产倒闭。在这种特殊时期,政府应从大局出发,适当采取扶持性政策,如扩大锑品收储规模,降低部分锑品出口关税,采取逐步提高排放标准的政策替代当前的高标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护国内锑工业的发展。